本团队于2008开始建设,是随着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专业的设置与招生一起发展建设起来的。早期附属于其它专业的课程组,教师人数从最初的3名中、初级职称教师,发展到目前15名成员,涵盖了药用植物学、药用植物栽培学、植物保护学、中药资源学、土壤肥料学、植物生理学、农业气象学、中药鉴定学、中药贮藏于加工等课程的主要教师。教学与研究任务覆盖中药学、中药资源与开发等3个专业领域,拥有栽培与鉴定教研室一个,拥有实验室14个,拥有校内实习基地2处,校外实习基地50多个,培养本专业本科毕业生一届23人,专科毕业生700多人。
通过本团队的不断建设与发展,团队产生1门省级精品课《药用植物学》,1门校级精品课《药用植物栽培学》和2门省级优秀课《中药资源学》、《药用植物保护学》、1门校级优秀课《中药学》,相关的药用植物专业被评为省级示范专业。近3年有16项省、市及校级科研课题立项,部分研究成果已经在生产实际中得到应用,如平母贝与玉米高效间作示范、玉竹和紫苏品种的推广、人参和龙胆草病虫害标准化防治方法、水飞蓟提取工艺改进、五味子茶的研发等,取得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近3年,本团队公开发表论文33篇,人年均发表论文达到2.2篇,公开出版教材3部。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校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获得省级科研成果三等奖1项。
为了探索性形势下人才培养模式与质量的创新,2012年,经过专家组的审核,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教学团队被评为校级优秀教学团队。
一、 团队成员情况
团队带头人为孙立晨教授,共有成员14名。
团队成员年龄、职称和知识结构比较合理,15名教师中,其中有教授5人,副教授6人,高级职称教师占教师总数66.7%。中级职称以下4人。具有博士学位3人,硕士研究生人13人,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86.7%,双师型教师达到80%,35岁以下教师4人,占教师总数的26.7%。
团队成员同心协力,勇于开拓,目标一致,有发展后劲。
1.带头人情况:
姓名 |
孙立晨 |
性别 |
男 |
年龄 |
49 |
学位 |
硕士 |
职称 |
教授 |
职务 |
副院长 |
高校教龄 |
25 |
博导、硕导 |
|
最后学历毕业时间、
学校及专业 |
2005年6月 吉林农业大学 |
研究方向 |
药材栽培 |
教师类型 |
专任 |
留学国家、性质
和年限(限2个) |
|
社会兼职(限2个) |
吉林省植物生理学会会员 |
荣誉称号(限2个) |
|
电话 |
0432-3509063 |
E-mail |
sunlichenslc@sohu.com |
近三年教学情况 |
近六个学期 |
授课课程名称 |
授课学时 |
授课班数 |
承担实践教学任务 |
1 |
药用植物栽培学 |
80 |
08栽培本 |
|
2 |
中药商品学 |
48 |
08栽培本 |
|
3 |
药用植物繁育学 |
56 |
09资源本 |
|
4 |
中药商品学 |
40 |
09中药本 |
|
5 |
药用植物栽培学 |
50 |
10中药专 |
|
|
|
|
|
|
承担的团队建设、管理工作 |
负责团队的组织、发展规划,部署工作任务,督促团队成员的工作于学习。 |
获奖情况(省部级以上) |
中药学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2009年获得省政府教学成果三等奖 |
主要学习、工作简历 |
起止时间 |
学习工作单位 |
所学专业/所从事学科领域 |
1983.9—1987.7 |
吉林农业大学 |
农学 |
2001.9—2004.7 |
吉林农业大学 |
作物栽培与耕作 |
1987.7---现在 |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 |
中草药栽培与育种 |
|
|
|
|
|
|
|
|
|
|
|
|
2.成员情况:成员人数 14
团队成员构成
序号 |
姓名 |
性别 |
年龄 |
职称 |
职务 |
学位 |
高校教龄 |
教师类型 |
1 |
奚广生 |
男 |
42 |
教授 |
院长 |
硕士 |
20 |
专职 |
2 |
赵权 |
男 |
42 |
副教授 |
副院长 |
博士 |
20 |
专职 |
3 |
李赫男 |
女 |
47 |
副教授 |
教研室主任 |
硕士 |
24 |
专职 |
4 |
赵义涛 |
男 |
45 |
教授 |
教务处长 |
硕士 |
26 |
兼职 |
5 |
马尧 |
女 |
49 |
教授 |
|
硕士 |
25 |
专职 |
6 |
高郁芳 |
女 |
47 |
教授 |
|
学士 |
27 |
兼职 |
7 |
张忠宝 |
男 |
46 |
副教授 |
基地主任 |
学士 |
11 |
专职 |
8 |
张影 |
女 |
41 |
副教授 |
植物所所长 |
博士 |
5 |
专职 |
9 |
姚运生 |
男 |
44 |
副教授 |
|
硕士 |
20 |
专职 |
10 |
魏书琴 |
女 |
36 |
副教授 |
|
硕士 |
14 |
专职 |
11 |
张国锋 |
男 |
30 |
讲师 |
办公室主任 |
硕士 |
5 |
专职 |
12 |
肖凤艳 |
女 |
40 |
讲师 |
|
硕士 |
11 |
专职 |
13 |
韩凤波 |
男 |
42 |
讲师 |
教研室主任 |
硕士 |
11 |
专职 |
14 |
武晓琳 |
女 |
27 |
助教 |
|
硕士 |
7 |
专职 |
二、教学改革特色
1.团队设置特色
本团队经过多年的建设积累,形成了人才培养的公共素质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与公共选修课程密切系、环环相接的课程体系,每门课程都有2-3名教师承担教学任务,还有部分实验教师和基地实践教师,师资配备齐全,专业素质能力比较强。现有《药用植物学》省级精品课、《中药资源》、《药用植物保护学》2门省级优秀课、《药用植物栽培学》《中药化学》《中药学》《中药鉴定学》4门校级精品课和优质课。针对相关专业领域进行研究,开展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开发教学资源,促进中药相关专业的教学研讨和经验交流,开展以“启发式教学、互动式教学、创新实践”为主题的系列教学活动,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理论知识贯彻精、新、用的原则,实践注重探索性、实用性、精密性、熟练性。教师普遍采用启发思维、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和形式及多样的考核方法,科学合理地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教学过程中特别注重培养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多举一些中药栽培管理、经营等方面成功人士的实例,分析一些行业面临的主要技术方向上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措施,培养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兴趣,体现学生为主体的观念。注意平时长期积累,查阅大量资料或指定学生需要阅读的专业书籍,逐步增长见识,形成创新思维。还要树立努力专研、克服困难、坚持不懈、团结合作的精神。通过讲座、知识竞赛、创新大赛、自设科研课题等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学质量高,获得校督导组和校教检组的好评,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本团队的实践教学条件完善,2022世界杯买球网站教学实习基地已拥有一个3.0公顷的药用植物种源圃,10栋温室,一个园林圃,一个占地5.0公顷的山葡萄园,一个占地3.0公顷的果园和面积约3.5公顷的北药生产基地。基地保存药用植物种质资源310个。2009年又在九站校区建设了一个面积2000平方米的小型药用植物园。同时,基地保留的植物种类每年有计划的增加。基地不仅担负教学实习、生产实习任务,同时,在基地还进行了多项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50%以上。实行开放办学,与社会企事业单位开展双向多项合作,科技兴农、科技惠农,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利用教学实习、课程实验、专业劳动、科研训练、专业技能训练或综合训练、毕业论文、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等一系列措施来开展实践教学过程,效果展扎实有效,学生动手能力普遍较高,了解生产实际现状,能够熟练掌握生产、科研方面专业面临的问题并具备解决措施思路,具有不怕困难、吃苦耐劳的精神,具备基本创业的意向与素质。
2.加强教学研究,深化教学改革,努力培养创新型人才
加强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开展以“指导性自学、互助式帮学、研讨式历学”的方法贯彻和实现启发式教学,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风;开展“项目拉动、校企合作”形式实现课程实践教学过程,实现学为所用、学为会用的目的,培养应型人才,形成了“二主二辅”;运用“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现代化教学手段实现教学手段的改革,促进教学技术的进步;开展“开卷、口试、课程论文、技能训练等形式的考核考试方式改革,体现出考核方式与课程的适应性,以考促学,考出学生知识与实际能力。
这些教学改革措施的实行,也促进了教师的知识面、实践能力、科研能力、课堂组织管理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提高,切实做到双边交流、教学相长。
创新是永不枯竭的动力源泉。针对学生的学习个性差异,分类培养,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对有考研意向的学生,主要关注学科前沿发展、行业发展的趋势,培养创新观念、创新方法、创新技术与产品的方向;对具有创业意向的学生,主要关注行业发展现状中面临的问题与不足,培养产业项目的确立、采取的措施、具备相应的条件、团队的建立与合作等方向;对于将来从事具体工作岗位意向的学生,主要关注操作过程和技术应用、维护、更新,培养解决具体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所有学生,必须具备再学习的能力,掌握学习的方法。
三、成果应用推广情况
我们一改由过去的黑板上栽培植物,实验室内鉴定药材的课堂教学做法,变为在生产实际基地栽培药用植物,在医药公司中炮制药材,在市场上鉴定商品,在生产实际中传授知识,培养技能,是学生熟悉将来的工作环境,体验实际工作过程,探究实践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学习的主动性大大增强。
为此,重视实践教学,创造实际或接近实际工作的实践教学条件是本专业教学中要支撑,是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之一。按照培养目标的要求,制定了教学实验课、实习课、专业劳动课、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等一整套实践教学体系,对每一个环节都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方案和考核标准,保证实践教学的实施与效果。
所有实验类课程,分为验证性、综合性、研究性三类,其中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达到50%以上。全部将实验学时和实践技能的学时达到课程总学时数的1/3左右。根据年级不同合理安排实践教学内容。一年级结合实习基地建设,设置一周专业劳动。选派有经验教师和管理人员进行指导。对劳动态度、劳动效果、熟练程度等环节进行考核,培养学生热爱专业的思想,锻炼基本劳动技能;二、三年级结合专业实验课程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设置药用植物分类、中药栽培、植物保护学各一周的教学实习,到校内外的实习基地来完成;四年级进行一个学期进行毕业顶岗实习。另外学院下发了《关于在我院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通知》,把职业资格证书作为学生完成学业,获得毕业证书的补充条件,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社会竞争力。
在校内教学基地的管理上,2022世界杯买球网站教学实习基地独具特色,药用植物从播种到田间管理,均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学生在管理过程中,学到了课堂学不到的许多知识,并培养了劳动技能。
教研、科研工作是衡量学校学术水平的标志。学院制定了教研、科研立项的管理办法,每年拿出一定的资金扶持院内项目的研究。2022世界杯买球网站制订了“十二·五”学科建设规划,充分发挥教师职称、学历高的优势,鼓励教师参与教育教学研究和科研立项,以学科建设为契机,深化教学改革,探索本科教学规律。利用校内外实习基地有利条件,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难题,为区域经济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取得可喜成果,先后有 “龙胆草病虫害防治”、“食药兼用植物刺五加无公害规范化栽培研究”、“紫苏优良品种培育”、“EM菌改良老参地研究”、“长白山可食植物的可持续利用模式的研究”、“植物生长调节剂提高人参与西洋参产量与品质的研究”等30余项省、市及校级科研课题立项。部分研究成果已经在生产实际中得到应用,如紫苏品种的推广、龙胆草病虫害标准化防治方法等,取得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近三年,中药资源系教师公开发表论文65篇,人年均发表论文达到4.35篇,在本学科知名刊物上发表论文人均2.8篇。主编教材及著作16部。
四、培养青年教师情况
1.建立起了合理的老、中、青教师梯队。针对老教师即将退休的实际情况,对各专业及各教研室及时进行新教师的补充。且要求本科以上学历,保证高素质的人才队伍。现在老、中、青教师比例为3%、57%、40%。
2.建立了良好的学缘结构。在国内外广招人才的基础上,鼓励和选派中青年教师到校外进修学习,提高学历和学识水平,在“十一·五”期间共有2人取得博士学位,1人在攻读博士学位;22人取得硕士学位,4人在读; 4人次进行下场锻炼学习。
3.对青年教师实行岗前培训。为使青年教师尽快成长,建立青年教师导师制,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十一·五”期间共有9人进行上岗培训,为青年教师的在职提高创造一切有利条件。
4.强化青年教师的业务学习。每周进行一次系部(教研室)教研活动,互相交流本学科及相关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教学体会及科研成果。
5.监督与帮扶相结合。学院内成立以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为主的教学督导队伍,及时发现问题予以解决,以利用整个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
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教学团队
2011年6月